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67569
農傳媒是隸屬於農委會的媒體,在這時候新聞的內容有一定的官宣的意味,在加入CPTPP的議題上,陳主委的高度比農委會主委更高,幾乎到了院長的高度,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在經貿協定中政府部門最主要統籌的角色並不是農委會而是經濟部,對經濟部所轄的產品中開放自由貿易可能更好的,但影響最大的當然是還保留高關稅、甚至是配額的農產品部分,因此經濟部是白臉農委會的角色應該是黑臉,如此一白一黑才有反對的聲音在於這些國家談判也才有產業壓力的問題來以最少的開放加入貿易協定。
但是呢?農委會主委的角色反而不是在踩煞車,而是在加油門,他提不出受影響嚴重的例子,反而在講無關緊要的例子。
日本、紐澳牛肉0關稅對台灣本土肉牛產業沒有影響,真的沒有影響,原因不是因為我們很強,政府部門都準備好了,而是影響早在前一波影響完了。
牛肉輸入台灣的關稅是多少錢?1公斤十元,很多人不知道原來牛肉的關稅這麼低,牛肉的關稅甚至比部分蔬菜還低,以20%的關稅來看,1公斤超過50元的蔬菜關稅就比牛肉高了。
所以當牛肉關稅從每公斤10元降到每公斤0元,對本土牛肉產業當然沒什麼影響。
結果陳主委不是去說那些核心可能會被影響的,或是未來其他國家要求開放可能會嚴重衝擊的項目,而是講早就放棄防禦的牛肉。
而至於加入CPTPP,毛豆、香蕉、鳳梨這些關稅可以減少,這幾個產品主要的輸出國只有日本(鳳梨現在是了,香港免關稅),所以這些產品如果要處理關稅的問題根本不需要靠CPTPP,而是個別經貿談判就能完成,2019年我們也針對日本15項農產品進行關稅的調降,調降了日本最在意的清酒關稅,結果換來了什麼呢?也對友邦巴拉圭的29項產品進行關稅逐年調降,以這些項目根本不需要靠CPTPP而是個別經貿談判就能解決,如果要快這樣也比加入CPTPP快多了。
很遺憾這次看到陳主委是以一個副院長、院長的高度來做報告,而不是以一個農委會主委的立場。